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(MPGN)
MPGN描述一种病理形态,表现为光镜下系膜细胞增生伴系膜基质增多,并向内皮下插入,造成毛细血管壁增厚、双轨征形成。MPGN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。继发性病因复杂,最常见为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副蛋白血症。特发性MPGN病因不清,既往根据电镜表现分为3型:I型、II型和III型;I型MPGN(多数患者免疫荧光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有沉积,少数为只有补体C3沉积)在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,II型MPGN(即致密物沉积病DDD,免疫荧光只有C3沉积,免疫球蛋白阴性)在肾小球基底膜致密层可见均质飘带状电子致密物沉积,III型MPGN(部分患者免疫荧光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有沉积,另一部分为只有补体C3沉积)在内皮下和上皮下均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。但目前MPGN更倾向于根据免疫荧光是否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来分型: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有沉积的MPGN发病与感染、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副蛋白血症相关,免疫球蛋白阴性、而只有C3沉积的MPGN与补体旁路调节异常相关,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阴性的MPGN见于血栓性微血管病等;此种分型方法更有助于探寻发病机制及最终指导治疗、判断预后。
比较公认的,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阳性的MPGN发病为长期慢性抗原刺激、循环中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在肾小球沉积,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而致病。只有补体C3沉积、而免疫球蛋白阴性的MPGN发病为补体旁路调节异常,从而导致补体旁路过度激活,具体详见C3肾小球病部分。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阴性的MPGN其发病有自己特殊的发病机制,详见相关章节。
但是补体旁路在免疫球蛋白阳性的MPGN中的作用也越发受到重视。研究发现:在免疫球蛋白阳性的I型MPGN患者中有53.6% C3Nef阳性,同时发现有小部分患者存在H因子或I因子基因突变。在免疫球蛋白阳性的MPGN中补体旁路调节异常是始动因素或加重因素,目前不得而知。提出补体旁路调节异常为始动因素的依据是:在Cfh-/-小鼠模型中发现,在循环和肾小球局部对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均下降,肾小球先为只有C3沉积,后逐渐伴随IgG的沉积。提出补体旁路调节异常为加重因素的依据是:可以为先存在肾小球免疫复合物沉积,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,经典途径产生的C3b可以进入补体旁路途径的正反馈,不断扩大补体活化的程度,尤其是在存在补体旁路调节异常时。
既往对MPGN治疗的研究主要见于儿童,而且各个研究I型、II型、III型MPGN的比例不同,所以很难系统性的评估各种治疗的效果。基于新的MPGN分型方法,目前认为,免疫球蛋白阳性的MPGN治疗以免疫制剂和抗CD20单抗为主,加用抑制补体活化的药物是否会有额外好处尚无相关报道;只有补体C3沉积的MPGN其治疗目前尚无系统性研究。